-
2022-9-12高壓開關柜的清洗該如何進行?
-
2022-9-5低壓柜為什么要進行電容補償?
-
2022-8-30新型高低壓成套設備發展趨勢
-
2022-8-18變壓器基礎知識
-
2022-8-12如何為配電箱內部配線?
公司資訊
智能配電網基于配電網高級自動化技術,借助應用和融合先進的測量和傳感技術、控制技術、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信息與通信等技術,利用智能化的開關設備﹑配電終端設備,在堅強電網架構和雙向通信網絡的物理支持以及各種集成高級應用功能的可視化軟件支持下,允許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發電單元的大量接入和微網運行,鼓勵各類不同電力用戶積極參與電網互動,以實現配電網在正常運行狀態下完善的監測、保護,控制、優化和非正常運行狀態下的自愈控制,最終為電力用戶提供安全、可靠、優質、經濟、環保的電力供應和其他附加服務。智能配電網主要包括核心構件能量與通信系統以及用戶管理系統、分布式電源管理系統、高級電力電子設備、高級傳感器、電能質量優化與評估系統。
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智能配電行業發展趨勢研究與未來前景分析報告(2022-2029年)》顯示,智能配電技術的發展對保證用戶的高效、高質量、高可靠供電及智能電網的全過程實施起著重要的作用。智能配電系統要求有高技術含量的配電系統、自動化系統與之相適應、以適應配電系統的高可靠性、高智能化及其他分布式電源的接入要求。另外智能配電系統對在故障隔離與自愈、分布式電源與可平移負荷調度、監測與控制、通信技術、計算機輔助決策等方面都注入了新的要求。
(1)智能配電系統的發展給智能低壓電器特別是智能斷路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第四代及更新一代智能斷路器的不斷問世,其內置智能控制器的功能也在日趨完善,且融合了現代機電、測量、控制和微機技術。
(2)不斷發展與完善的現場總線技術對智能配電系統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低壓電氣設備中,現場總線技術已在電動機控制、綜合測控儀表及開關保護等智能化元件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3)智能配電系統的實施對配電通信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滿足由用戶直接參與的需求側智能管理的要求,有時還要滿足用戶與配電系統運營者間雙向信息交互的需要,需要有適應于配電系統運行監測、預警、自愈控制等高級輔助決策的功能等。
(4)智能配電技術的不斷發展,也帶動了智能配電箱柜的發展。新一代的產品在利用現場總線技術及以太網技術與具有網絡化、智能化的各新型智能配電設備結合等方面體現出更高的技術含量,并使配電箱柜的功能性更強,可靠性更高,系統更完善,控制更方便。新一代的智能配電箱柜的技術也越來越傾向于系統化、模塊化、集成一體化及通信功能的多樣化,注重新型智能元器件的開發、選擇及新材料的利用。
1、市場規模
電力自動化是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信息處理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對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等環節進行監測、控制、保護及運行管理的行業,被稱之為電力系統的“大腦和神經”。
配電網是電力系統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設備數量多、分布范圍廣、網架結構復雜的特點。自從2009年我國正式啟動智能電網建設工作后,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的智能電網建設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智能電網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雙向通信網絡的基礎上,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先進的設備技術、先進的控制方法以及先進的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的應用,與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等各環節基礎設施高度集成,具備全方位、全過程的智能監測、診斷、通信、控制、決策與自愈能力,實現電網的可靠、安全、經濟、高效、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作為智能電網終端的一個重要環節——智能配電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目前“安全、經濟、自愈、清潔”的智能電網,已成為我國電力建設主要方向,智能電網的穩步發展帶動了智能配電技術的發展。
根據中電聯統計數據:2020年我國電力投資總額為9944.0億元,其中電源投資完成額為5244.0億元,電網投資完成額為4699.0億元。
受國內電網投資規模總量以及智能電網投資占比變動的影響,我國智能電網投資規模呈較大的變動性,2019年我國智能電網投資規模為588.5億元,2020年我國智能電網投資規模為587.4億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2020年發電環節投資規模為9.10億元,輸電環節投資規模為42.00億元,變電環節投資規模為124.00億元,配電環節投資規模為147.85億元,用電環節投資規模為171.81億元,調度環節投資規模為17.28億元,通信環節投資規模為75.36億元。
據統計:我國智能配電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93.37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47.85億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2、行業需求情況
一)“十二五”“四直兩交”集中啟動,特高壓投資啟動
2006年,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后,三條特高壓項目獲得核準,并開工。2009年1月第一條特高壓交流實驗示范工程(晉東南-南陽-荊門)投運,2010年7月~10月,兩條特高壓直流示范工程投運(“向家壩-上海”、“云南-廣東”),在“十二五”初年,已經安全運行了多月,標志著我國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也因此,“十二五”期間成為了特高壓項目啟動的第一段高潮期。
“十二五規劃”啟動,特高壓鋒芒初露,共有“四直兩交”6條特高壓項目投運。2011年至2013年,時間進入“十二五”,僅國家電網就規劃了1.7萬億電網投資,同比“十一五”的1.2萬億投資增加了40%。在國家能源局印發的“能源十二五”規劃中提到:穩步推進西南能源基地向華東、華中地區和廣東省輸電通道,鄂爾多斯盆地、山西、錫林郭勒盟能源基地向華北、華中、華東地區輸電通道,鄂爾多斯盆地、山西、錫林郭勒盟能源基地向華北、華中、華東地區輸電通道。在十二五期間投運的6條特高壓項目中,三條特高壓直流項目集中于西南水電基地,四川、云南地區,外送至江蘇、廣東、浙江等地。另有一條特高壓直流項目,新疆哈密南至河南鄭州,為西北風電基地外送通道。交流特高壓工程中,皖電東送、浙福線建成投運,進一步加強了華東電網內部的連接。
“十二五”特高壓因巨大分歧爭議導致建設未及預期。盡管在中電聯著手發布的電力十二五規劃中提到了更多的特高壓線路規劃,但是最終十二五期間只有“四直兩交”建成投運,另有“錫盟-山東”、“淮南-南京-上海”、“蒙西-天津”在“十二五”末期得以核準并開工。據新華網報道,特高壓的集中快速上馬在當時引起了決策層比較大的分歧,以至于多條規劃的項目未能如期在“十二五”順利開工。而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計劃的推出,使得新一批14條特高項目在2014~2016年獲得了集中核準,并在2017年建成。
二)智能電網規劃執行,電網自動化需求爆發
國家電網智能電網計劃公布,電網自動化(二次設備)需求爆發。2009年5月,作為經濟政策刺激的一部分,國家電網確定了智能電網發展規劃:以堅強智能電網以堅強網架為基礎,以通信信息平臺為支撐,以智能控制為手段,包含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各個環節,覆蓋所有電壓等級,實現“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的高度一體化融合,是堅強可靠、經濟高效、清潔環保、透明開放、友好互動的現代電網。堅強智能電網的主要作用表現為,通過建設堅強智能電網,提高電網大范圍優化配置資源能力,實現電力遠距離、大規模輸送。
國網智能電網建設加大投資,電力二次設備企業進入黃金期。智能電網計劃出臺后,國家電網開始加大了在電網升級方面的建設,電網進入了第一次智能化改造升級,電力自動化產品需求開始爆發。
智能電表大規模招標啟動,2014年達到招標頂峰。日益增長的用電單元數量,已經使得電網業務員上門抄表計量統計的模式不堪重負。作為智能電網數據采集的基礎設備,智能電表實現了電能數據的采集、計量和傳輸任務。2009年,伴隨智能電網計劃的出爐,我國啟動了智能電表的大規模更換。國家電網公司等牽頭制定了我國的智能電表系列標準,隨后啟動了智能電表的集中規模招標采購。
智能電網與特高壓一道,成為了“十二五”及之后國家電網建設的重要兩大方向。根據規劃,2009年、2010年是規劃試點階段。2011年-2015年是全面建設階段,將加快特高壓電網和城鄉配電網建設,初步形成智能電網運行控制和互動服務體系,關鍵技術和裝備實現重大突破和廣泛應用;2016年—2020年是引領提升階段,將全面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技術和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十二五”電網投資逼近2萬億元,電網規模增加57.5%。“十二五”期間,電網投資總額完成19963億元,較“十一五”期間的14788億元增加了5175億元,增長了34.99%。其中,包括有期間實現投運特高壓項目的直接投資1461億元(靜態投資匯總),以及“五直四交”開工但未投運的部分特高壓投資。
三)《中國制造2025》發布 推進智能配電行業發展
《中國制造2025》提出:持續提高綠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開展工業園區和企業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建設,控制和削減化石能源消費量。推動大型高效超凈排放煤電機組產業化和示范應用,進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電機組、核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制造水平。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備、先進儲能裝置、智能電網用輸變電及用戶端設備發展。突破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高溫超導材料等關鍵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應用技術,形成產業化能力。
四)“十四五”規劃出臺 給智能配電行業帶來發展機會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電網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電網建設,提高電力系統互補互濟和智能調節能力,加強源網荷儲銜接,提升清潔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推進煤電靈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和新型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
- 上一個:喜迎中秋 歡度佳節
- 下一個:安徽邦楨科技團隊建設活動